当前位置:首页 >> 旋花

旱塬告别望天收甘肃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调查【推荐】灰岩葶苈

2022-10-23 16:39:05  老挝农业网

旱塬告别“望天收” ——甘肃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调查

进入今年7月份以来,甘肃省中东部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局部地区部分作物甚至出现绝收情况,但秋覆膜地块玉米、马铃薯长势良好,成为今年旱作区粮食生产最大亮点,从而实现了受旱地区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2010年…   进入今年7月份以来,甘肃省中东部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局部地区部分作物甚至出现绝收情况,但秋覆膜地块玉米、马铃薯长势良好,成为今年旱作区粮食生产最大亮点,从而实现了受旱地区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2010年以来,甘肃省旱作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部分中,有60%来源于旱作农业效益增加。

秋覆膜抗旱显“本事”

今年夏天,定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安定区北部山区的巉口镇龙摊村村民王明玺的三块梯田地,由于采用三种不同的种植技术,所种庄稼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生长情况。

在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时,村干部分别在覆黑膜和未覆膜的马铃薯地块里用铁锹各挖了1株马铃薯,露天种植的马铃薯根部的薯块只有小鸟蛋般大小,而覆黑膜种植的马铃薯根部有3个成人拳头般大的薯块。

和两块马铃薯地块相邻的覆膜玉米地里,玉米秆长得一人高,叶片硕大,1株玉米秸秆上结有2个玉米棒,剥去裹着的叶片,玉米籽粒饱满坚实。

在严重旱情下,同样是马铃薯和玉米,露天种植的收成非常差,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收成要比露天的好得多。

“以地膜为主的科技抗旱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秋覆膜种植在大旱之年抗旱效果更佳。因此全面推广地膜种植,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已成为旱区全力推广应用的重要技术和措施。”安定区农业局副局长周步青说。

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介绍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地膜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把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到80%,改善了原来不能种植玉米的部分山旱地的水分和地温条件,把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到年降雨量250毫米区域。经过农技人员监测,秋季铺膜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16%到22%,能够应对来年开春的干旱。

缺粮县成了产粮大县

甘肃干旱少雨,特别是中东部地区许多贫困县,受严酷环境影响,曾经都是“缺粮大县”。近年来,由于旱作农业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省旱作区大范围推广,中东部干旱地区成为全省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中坚力量。像通渭县、会宁县和环县等传统“缺粮大县”,也一跃成为全省86个县市区中排名前五的产粮大县。

钟家岔村位于会宁县甘沟驿镇东北部4公里处,属典型的旱山塬区贫困村,年降雨量400多毫米、蒸发量在2000多毫米,土地贫瘠、庄稼成活率低。

“年年种小麦,年年不见有收成。”钟家岔村村民史治军回忆说,1991年年景最好,70多亩地收了5000多斤小麦。2011年种了10亩小麦,只收了300斤小麦。2012年干旱小麦绝收,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让农民丰产丰收。

会宁的实践证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平均亩产接近500公斤,最高可达900公斤,增产35%以上;种植马铃薯可增产30%以上。旱作农业长期以来是“风险”农业,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给旱作农业上了“保险”,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让广大农户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2012年会宁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2-2015年连续四年获全国产粮大县奖励。

省农牧厅种植业处处长李福自豪地说,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并连续四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其中旱作农业贡献率达到70%以上,旱作农业占全省35%的粮食播种面积,生产了占全省70%的粮食,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从390公斤增加到430公斤以上,与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基本持平。

旱作农业成推进扶贫攻坚有效措施

会宁红玉马铃薯合作社入社会员300多户,每年发展的订单种植面积达3000亩左右。

红玉马铃薯合作社理事长王成维介绍说,合作社从2012年开始实施农业部高产创建黑膜马铃薯垄上沟播技术,亩产马铃薯能达到1万斤,亩均纯收入比露地马铃薯增加500多元。

会宁县自2006年成功引进示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连续10年把该项技术作为科技抗旱增收1号工程,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思路,在“1+N”产业增收模式中,实现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其中,“1”就是全膜种植,“守住一头子”就是守住全膜种植。同时,以此为基石发展养殖、劳务、加工和物流等。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赵贵兵也认为,旱作区粮食平均亩产从传统的100公斤小麦增加到现在的650公斤玉米,亩收入从原来的不到200元增加到现在1000元,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劳务性收入,旱作农业在巩固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祁峰介绍说,2010年以来,甘肃省旱作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部分中,有60%来源于旱作农业效益增加。旱作农业已成为全省推进扶贫攻坚的有效措施。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