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乳豆属

讲新农村故事为新农民点赞0落叶女贞

2022-07-13 16:08:29  老挝农业网

讲新农村故事为新农民点赞

春节临近,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居民刘爱英,带领全家人搬进了位于阳曲镇中心的五龙湾小区新房。

今年50岁的刘爱英,平时是一名家庭主妇,烹饪、清洁样样在行。临近春节,家政服务供不应求,刘爱英也迎来了赚钱的好时机。她帮小区住户擦玻璃,搞卫生,还出售自家制作的熟食和元宵。几天时间,就赚了三千块钱。

刘爱英高兴地对笔者说:“除去制作成本,今年足足赚了一千八百块,这钱够我们全家过好年啦。”谈到这笔钱的用途,她兴奋地说道:“先给老伴买件新衣服,再给准儿媳一千块钱见面礼。剩下的钱给新房子添点摆设。”刘爱英的女儿小史在北京从事早教工作,因为平时上班忙碌,很少有空回家。

除夕当晚,小史也乘坐高铁回到了太原。小史环顾了新装修的房子,兴奋地说道:“我们家在阳曲镇租房子租了二十多年,今年春节终于搬进了自己买的新房。这真是崭新的一大步啊。”

刘爱英指着新买的液晶电视和席梦思床垫,对笔者说道:“去年五龙湾社区搞‘幸福暖家’促销活动,我家买的这些东西,比商场里便宜四百多块呢。”

刘爱英的老伴九年前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从此不能再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全家的重担落在了她的身上。九年来,刘爱英凭借自己的坚强和乐观,将一双儿女养育成人。

如今年逾五十的她,依然不肯在家养老,一有机会就出去打工,多年来日积月累,勤勤恳恳。刘爱英终于在羊年新春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新房梦。

实习生 雷亚男

生活好了 期望值也高了

大年初三是晋中人回娘家的日子,我们上午10点出发,雪后未晴,大雾迷漫。道路两旁的田野里白雪皑皑,一片素净,绿化带苗木覆盖着雪花铺陈出各种造型,有的像一团毛绒绒的球,让人有下车摸一摸的冲动。驱车行走在太太路上,欣赏着两旁的美景,竟不觉得已经快到家了。

妈妈已经备好了满桌的美味,十几口人坐到桌前,边吃边聊。姐姐家里去年新装修了房子,合金门窗洁净明亮,还安上了太阳能,洗浴设施一应俱全。如今农村家里有车已不再是新鲜事,姐夫也计划着学了车本买辆车开,上下班就更方便了。说起亲戚朋友,生活条件都是越来越好,吃穿住行都赶得上潮流,手机、电脑、互联网已经普遍。如今的农村竟让人感觉生活更加轻松惬意。

吃完饭,姐夫急着要走,问起原因是要去凑局打麻将。农村过年的娱乐活动很少,基本就是打牌打麻将。男男女女都是这样,吃完聚完都奔向各自的局,村里的路上行人稀少。以农业为主的村里集体大多没什么钱,文化活动设施几乎没有,没有场地和项目,无事可做的人们自然而然凑了各种局玩。想起小的时候,父亲是村干部,年前会带着我们给村里张挂彩带,可以说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那时候还参加村里的背铁棍表演,穿着花裙子被大人扛在上面,很美气呢。后来村里过年组织器乐队,敲锣打鼓庆新春,自己竟也是像模像样的一员。如今很多景像都无迹可寻了,过年除了吃喝聚会竟无事可做。想像着如果像城里的社区一样,有个大的文化活动室,孩子写字画画,老人打牌下棋,年轻人唱歌跳舞……那是多么和谐的场景啊!新农村建设要提高生活水平,不仅表现在吃穿住行这些物质表面,建起相关的文化设施,给人们正确的引导,使人内心充实,身心愉悦,积极上进,是不是也应该引起社会重视?

本报记者 杨晓青

新农民的新期盼

农民越来越富,乡村文化却越来越单调,甚至匮乏,或者说是低俗。过年回家,同村西施文艺宣传队的 “腰折”,让记者的这种感受愈发变得强烈。

正月初三上午,在原平市施家野庄村,村民陈美琴家的院子里没有了往年这个时候的“声歌扇舞”。作为昔日西施文艺宣传队的队长,此时陈美琴正慵懒地躺在炕上和一对双胞胎小外甥闲聊。西施文艺宣传队由原平市大牛店镇施家野庄村和大林乡西会村两村爱好文艺的妇女组成,故名“西施文艺宣传队”,人手最多的时候有近50人,自费采购服装、扇子、锣鼓等4万多元的道具。近两年来,尽管她们表演的激情有增无减,但在周边一些农民的眼里,充其量就是一帮“不务正业”的婆姨,因而文艺宣传队去年冬天就开始有名无实。“跳秧歌、敲锣鼓、舞扇子、唱民歌……继承和发扬农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淳朴形象,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咋就不受待见呢?”陈美琴的纳闷,折射出的正是当前部分乡村文化的缺失。

回家过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排在前几位的形式分别是看电视、闲聊、喝酒和搓麻将。特别是春节期间,搓麻将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 “大众陋习”,还有部分农民热衷于求神拜佛和算卦占卜。而前些年在农村喜闻乐见的 “唱大戏”和“闹红火”几近绝迹,即便有也很难吊起农民的胃口,尤其是一些青年农民。文化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文明思想观念的形成,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补上乡村文化缺失这块“短板”,记者呼吁:有关部门应立足服务、设施、阵地和作品,突出文化为民和文化惠民,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应给予乡村民间文艺团体一个好生态,努力发展村落文化、农耕文化、乡贤文化和德孝文化等,积极打造集科技、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引导和保障农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稳步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和农村的文明程度。

本报记者 金建强

不懒 就能把日子过好

春节假期虽然短暂,但是我还是决定携妻女回家过年,一为与家人团聚,二为农村的春节年味更浓一些。

回到故乡,免不了见到故乡的人,免不了聊一些儿时的事。读书、工作、成家,离乡已经10多年,对故乡的感觉亲切中带着些许陌生,对故乡的记忆则更多地停留在一些昔往的人和事。与儿时的伙伴一起畅聊,谈起家乡的变化,他们因为长年在家,没什么感觉。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游子来说,于细微之中体会到了家乡的巨变:过去做饭用火炉,现在家家是煤气;过去晚上出门拿手电,现在头顶有路灯;过去雨雪天气穿雨鞋,现在鞋底不粘泥;过去买菜细打算,现在顿顿不离肉……

除夕夜,吃完饺子,照例是看春晚守岁,12点后放鞭炮是不能省的。父亲与我由此拉开了话题。以前过年,都是有鞭没炮,即便有,也最多是几个二踢脚。现在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几百块钱鞭、炮,甚至是烟花。这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这几年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自行车,有台黑白电视机,都会引来一阵羡慕声。现在彩电早就是平常物件,细数一下,拥有轿车的人家已经不在少数。父亲说,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的人,无外乎都肯吃苦、能卖力。

是啊,人勤天不负,走到哪都是这个道理!

本报记者 崔如意

农村也现停车难

大年初三,记者到晋中农村走亲戚。因为天气回暖快,大年初一初二两天的降雪大都已经融化,路上串亲戚的人开始多起来。远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浓浓的年味一声声激荡开来,年文化在农村还是那么让人期待吗?

记者驱车进入祁县西六支乡王村时发现,沿刚进村的一条主街道一路停满了小轿车或者面包车,有几辆是外地车牌,而更多的是当地的牌照。记者沿这条主街道拐进一条次街道,发现同样停着不少车。记者小心地避过一辆农用车后发现,要想在这条长长的巷子里停车还真有点难。因为这条街道比较窄,路边停车只能在一侧停一辆。据村民们讲,现在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挣钱的门路也多,就是在外面当小工,一天也挣一二百元钱。所以兜里真是“不差钱”。以前只能看着城里人买小轿车,现在条件好了,好多村民都买了车,特别是这一两年,村里的小轿车一下子多起来。由于街道是以前规划的,比较窄,村民盖房也没有设计盖车库,所以只能停在街道上。现在遇上春节,外来的车加上节前新添的车,让村里也出现停车难。“如果等过几天村里庙会的时候你再来看,小轿车能够沿村外的街道一直停到祁县中学门口,大约有一公里长,那场面才壮观呢。”

看来,以后的新农村建设该考虑设计农村停车位的问题了。

本报记者 柴俊杰

父母的安逸生活

因为雨雪天的关系,正月初三才驱车回平陆娘家。算起来离开家乡已有 11个年头了,从上学到工作到现在安家,家乡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时记忆中窄窄的坑坑洼洼的土路再也找不到了,变成现在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不仅把以前的旧路扩宽了,还开通了新的道路,不用为走近道再绕小路走了。路宽了,出去拜年时,站在路上不得不嘀咕该怎么走,今年,妹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姐,你知道怎么走吗?那个哪哪在哪儿你知道吗?哎,离开了家连路也不认识了,看来以后得常回家看看了。

路发生了变化,县城的变化就更大了,过去的小低层楼房变成了一栋栋高层楼房,小区完善的配套设施让住在县城里的人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看到家乡发生了这么多变化,母亲笑着和我说,现在我们住在县城,一点都不比你们住在城里的差,现在小区里配套设施完善、冬天也不用烧煤球取暖,从生活条件,到工作家庭,每个人的生活过得是悠哉悠哉,在县城上住的小年轻,他们不会为买房、买车而发愁,也不会为儿女上学发愁,好像很多事情都是安排好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看到家乡发生了这么多变化,自己心里也乐滋滋的,虽然我没有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但是看到眼前的变化,我为自己的父母生活好了而高兴,他们可以在舒适中安享自己的天伦之乐了。史晶雯 作者:杨晓青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农民报

西地那非片怎么服用

劳损

风湿性关节炎吃什么药

吃什么药能提高精子活力和活率

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